规划跟不上变化?看懂城市你需要全球视角
我希望能用简短的文字说清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叫“全球视角”,它是解决一切人类文明发展难题的方向。
1. 全球视角,全球行动
“全球视角,地方行动”Think global, act local 这句口号风行一时,我20来岁的时候觉得这话正确无比,神气得很,现在想想,那会儿我的脑子虽然被伯克利染绿了,书却没看透,所以才被忽悠。
全球视角当然需要全球行动。一个人一旦启动全球视角的思维模式,她每天想的是怎么能说服大家、如何集结起来、如何众志成城地解决整个地球所面临的问题。
全球行动并不是假大空,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这不仅是因为科技进步、互联网普及,还因为发动群众攻克人类共同的难题是人的本能。回顾历史,凡是能把这种本能转化成社会运动的人,如今都挂在中学教室走廊的墙上呢。
全球视角当然需要全球行动
全球行动的典范是对抗气候变化的社会运动。去年一部纪录片《不愿承认的真相续集》里,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说:
“面对科学家记录下来的气候变化证据,你对人类的未来如果还不觉得担忧,那你真是落伍了。但与此同时,面对这几年涌现出的成千上万个组织社群你若无动于衷,看不到这群人带给人类的希望,那你就是在回避最重要的现实。”
过去13年来,戈尔可算是最受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想了解他作出过哪些不懈努力、招致怎样的非议,我建议你看看《真相的力量》(Truth to Power)这本书。
力排众议坚持做一件事,这样的人生多有意思啊!至于你是否认同他的做法,那就见仁见智了。
2. 全球城市,地方问题
说到全球视角,人会挺自然的想到全球城市。
城市决策者们常常期待从全球城市身上找到解决自身城市困境的答案,这个思路其实有一定道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全球城市和地方城市不只是在形态和尺度上有差别,支撑它们运作的铰链根本就是两套系统:
全球城市多考虑“单元”之间的协作
解决地方问题多半靠的是职能部门
全球城市是通过政治、贸易、商业、文化、旅游、移民、媒体、教育和气候行动等要素彼此联结;地方城市则是通过物质空间、政策、教育、健康、安全、交通、媒体、社区等要素相互联系。
所以当一个市长说:咱们2035总体规划要以建设全球城市为目标,那么他就应该问一问自己有没有一套应对气候行动的领导班子,制定未来10-20年针对气候变化的城市应对措施;他还需要决策制定怎样的移民政策应对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这个政策不仅要符合城市自身的利益,同时还要符合人道主义、社会公平公正原则。
“全球城市”市长要考虑的东西不会跟“地方”市长一样。
实际上,全球城市市长的角色,更像是一组太空战舰中的一名舰长,需要和其他战舰合作探索人类未来的空间,而不是统治荒漠深处独立王国的埃及法老。
全球化城市影响指数 (来源 Mori Foundation)
3. 转换思维,从问对问题开始
你想要一起来解决问题,得先问对问题。当你问出一个让你魂牵梦绕的问题,这个问题有可能成为你人生中最大的转机。
作为有设计背景的环境学家,我认为人类社会的很多基本问题,都跟环境有关。接下来我想跟大家分享我是怎么考虑环境问题的。我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问题1:可持续城市规划,真的是种“新模式”吗?
所谓的新旧指的是范式不同,而不只是在原有体系上叠加一些新技术。如果是新模式,那就意味着建立一种崭新的城市运作组织方式,这样做的代价是重大的、不可预计的。
在几座“可持续城市”生活过后,我越来越不去纠结模式要不要“新”这件事,讨论可持续其实有很多有趣的视角,比如去看一座城制定了哪些健康发展目标,或用问卷来评估效果。
问题2:住在城市里,怎样才算是恰当的生活方式?
恰当的生活方式是指,一个人能在城市里获得充分的个人发展,享受城市提供的各种便利,并且当很多人选择这种生活方式时,对人类社会整体是健康的,也就是说地球能支持人类以这样的生活方式。
放眼全球,现在所有环境资源的解决思路无非两个方向:
一是针对环境资源的短缺性,也就是承认按照现有的资源开发方式无法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另一种思路是认为人类必须自身做出调整,这需要一场社会觉醒运动,唤醒人们反思哪些是我们真正的需求,给Go Go Go、买买买及时喊停。
“尊严是以公平为原则,以健康为解药作设计”
(来源TED)
给无家可归者一个有尊严的家(来源TED)。
设计出来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秀的。
非洲女性团体自发组织建造的社区之家
(来源TED)
社区之家内部(来源 TED)
我个人觉得两个思路都大有可为。从现在全世界的局面看,需要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人为后者提供更丰富的素材。
画图再累,也别忘提醒自己,设计让生活更美好。为此,设计师本人也必须良善。
问题3:作为设计师,我们怎样做才能让更多人主动选择这种恰当的生活方式?
城市规划师提倡公交出行,健康环保,可真要自己出门的时候还是能开车尽量开车,为什么?等车、乘车、转线的感觉太糟糕了。
问题出在哪里?不是基础设施大的方面,而是很多细小的环节上乘客感觉不够得体、缺少尊严,所以中产白领出行能开车还是不坐车。而后者恰恰是设计师需要发力的点。
我接触过很多了不起的科学家、企业家,在中国和世界各地,这群人跟一般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们回把精力投入到一些了不起的问题上面。当我们问出一个好问题的时候,也就跟了不起的答案距离不远了。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从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大脑那里取经,跟踪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前沿创新成果。
回答这几个问题的过程也是中国城市发展最快的十年。这期间规划设计行业在悄悄转型,我总结三点:
01. 规划行业从标准化走向差异化。好的设计产品提供者有能力整合创新创意,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02. 设计工作本身和科研的关系越来越近。身为设计师,你不仅是一个终极视觉效果的展示者,会说故事的人,还能利用研究工具给你的客户提供解决方案。
03. 数据引领更好的决策。会统计、懂数据处理的规划师能迅速从其他行业中汲取内容,是当今社会非常抢手的人才。
4. 规划是部百科全书,而不是一个词条
我前几天曾写过一篇与魔鬼为邻,讲的是温哥华大片森林覆盖的温西地区在过去十几年间,鹭鸟和它们的天敌猎鹰发展出一种互惠共生关系。
所以提醒下各位地球人,面对环境压力,人并不是唯一贡献智慧的群体。事实上,生命万物都有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纪录片《与魔鬼为邻》来自Vimeo
温哥华奥林比克公园
规划很大又很小。当你把它看做是一个职能部门,一个专属行业,它很小很窄,好的城市规划作品,甚至好多都不是规划师写的。很大,是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社群、人居环境、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情愿把规划当成是部百科全书,而不是一个词条。
在这部大百科全书里,一定能找到真正让我们感到热情的东西。
相信自己,我能改变世界,从理解这个世界、观察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开始。每一天,都有新的发现,新的启示,这样的人生,该是多么快意!多么充满生命力!